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教育科研>>教师培训>>文章内容

基于学生经验的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5-10-16 阅读量:

一、问题的提出

1、课程改革中引发了哪些有关“教”的事情?

1)我们最初关注是“怎么教”,好像教的内容都是定了似的。(认为只要解决了教学方法问题就能解决所有问题。)

2)我们再问,“教谁”?发现了我们教的是“儿童”,而不是“小大人”。

3)我们又问,“教什么”?发现了教育内容中原来有许多可以研究的东西。

4)最后问,谁来教?最终发现了,是教师。

 

2、课程对教师意味着什么?

教师是课程的执行者?

教师是课程的诠释者?

教师是课程的制定者?

教师是课程的研究者?

每位老师真正的在教教材吗?所有的教师教的是自己理解的教材事实上是教材的诠释者。为了解决教师在诠释中的问题,教师成为课程的制定者,斯腾豪斯提出教师做课程的研究者。

 

3现实中这些问题是否存在?

有!用追求分数为借口,忽视了课堂教学基本特征的研究!

不要采用最低级、最原始的方法:操练。由始至终,人的智商不会改变,而智商不影响学习的好坏,只是影响学习的速度。影响学习成绩的是知识基础,已有的知识基础决定学习的好坏。

准确合理得运用好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第一个遗忘节点约是在学习后的1小时左右,所以,每节课的当堂小结很重要!第二个遗忘节点则是学习后的8小时左右,所以,每天的作业很重要!第三个遗忘节点在学习后24小时左右,所以,第二天的课前复习依旧重要!

提高学习成绩的两个基本途径为:

第一,预习——渐进。尤其是对于后进生,他们需要的是“笨鸟先飞”,而不是“奋起直追”,所以帮助他们先预习——先飞起来,并且预习作业的设置要有针对性,层次性,依据具体时间而定,多布置几遍,每一遍的任务相对单一,逐渐递进。

第二,作业——渐离。每天布置的作业中包含少许前一天的知识点,再加入个别大前天的知识点。每一天的作业不单一。

教师在设计作业要掌握两点:

①教师要了解本学科的知识体系。对我们初中而言,不仅要知道初中的知识,还要了解小学,目的是为了了解某一个知识的已有知识基础有哪些。

②要知道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是什么。前测,可以设计前测题。由此教师要多多学习心理和学习论的书籍。

综上已经可以看出,教师的能力很重要,应该具备的基本功,完整的知识体系和前测的能力。

4、课程分析框架引发了哪些新思考?

古德莱德(John  Goodlad)的课程层次理论简述:

1)理想的课程(课程改革方案。涉及到相关人员,教育方针、教育目的,把学生培养的目的)

2)正式的课程(课程规划、课程标准、教材、课表。把理想体现在正式课程中。)

3)理解的课程(教师备课,设计教案的过程)

4)实行的课程(教师执行的过程)

5)学生经验课程(考查、考试、课程评价)

由此引发一个问题:听课、评课的标准到底有哪些?要做哪些改变。

 

二、对学生经验的理解

1、学生已有的经验

包括个人经验、已有的知识基础、以前的知识储备、知识表达方式解读。在学生的已有经验中,基础知识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好坏,所以我们应该通过前测的方式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体系;同时学习氛围是否浓厚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热情,我们要把握好学生的“学习时机”,注重知识的前后牵引。在活动设计中建议大家多研究学生的学习,避免重复、机械操练,要以巧制胜。

 

2、按表达方式给学生分类

学生可以一分为三:第一种是“小大人”,主要指和老师思路相同,对接的孩子;第二种是天才;第三种是“蠢材”,也就是我们习惯上说的儿童。指出儿童的思维其实和成人是完全不同的。

比较成熟的学生,容易与教师思维形成对接,不会成为差生;在某些方面有特长的学生,他们在某些方面要超过老师,他们不会成为差生;具有儿童特征的学生,他们的表达方式与成人不同,与成人教师沟通有一定困难,有的学生可能成为差生。

 

三、行动思路

基于学生经验设计和组织课堂学习活动分四个步骤:

1、收集课堂教学过程中对课程及教学过程的理解的素材,即真实存在的学生经验;

2、把这些学生经验进行分析、归类和归因;

3、寻找促成学生正确理解的教学途径,利用这些归因进行教学设计,并在可能的范围内进行实践改进尝试;

4、对教材内容进行系统的改编。设计步骤简单概括为:以怎样的“学”定什么样的“教”(以学定教)。

 

②个人经验、先备知识、知识表达方式:教师的表达方式,杯子,表达方式背后是思维方式。按照思维方式分:小大人(杯子)、特长生(话筒,没想到他想到)、鼠标(儿童)。

杯子讲的话鼠标听不懂,由于教师不了解学生的表达方式,最初影响学生的不是知识基础,杯子遇到鼠标的时候,杯子应该先改变。也就是说,应该是让教师去适应学生,而不是让学生适应教师。如果能从学生出发去反思我们的教学,就会知道我们还有太多有意义的工作去做。

所以,我们可以做到的,就是让这部分鼠标学生多阅读。阅读可增强他们的表达和解决问题,体验性的阅读有助于表达,而理解性的阅读有助于解决问题。那么我们的学生可以阅读什么?例如可以阅读一些说明文、议论文,再如药品说明书、产品操作指示等等。

 

四、怎样收集学生的经验

1、收集主要内容

1)从学生提出的“问题”(特别是非故意的“怪问题”)中,发现学生理解教材(某种知识、 某个问题)的视角与教材本身、教师视角的区别。

2)从学生对某个问题的答案中,发现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认知与教师认知的区别。

3)从学生作业或试卷中,发现他们对某种知识、某个问题的理解与教师理解的区别。

4)从学生不经意的谈话中流露出的对某种知识、某种问题的理解中,发现他们的理解与教师理解的区别。

 

2、归因主要内容——对已有学生经验的认识:

表现方式的误解;

个人经验的局限;

前备知识的局限;

已有学习经验的迁移;

文体倾向的暗示;

概念知识理解的片面性……

其次,用座谈、问卷、查档、家访、前测、交流等方式了解学生的经验,并以此为依据,制定教学设计。

五、如何基于学生经验?

1、教与学过程的概念框架

 
   

 

 

2、基于学生经验的教学途径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