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教育科研>>教师培训>>文章内容

教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发布时间:2015-05-26 阅读量:

讨论下列几个问题

1、教学作为研究的特质;

2、教学研究的空间与维度;

3、教学研究源始于现实观察;

4、教学研究形成新的意义和解释。

 

1、教学作为研究的特质

教学研究是教育研究的一种类型,是通过研究教学现象形成教学意义理解的一种方式。既具有教育研究的共性,也具有教学研究的特殊性。

案例:课堂笔记与学生成绩相关性研究(美国·中学·八年级数学)

史蒂芬·金女士的研究设计:

问题:本班一名黑人学生斯通智力一般,但数学成绩一直很好,课堂笔记特别认真。二者之间有联系吗?如有,可找到普遍提升数学成绩的可行路径。

设计一:要求全班学生按教师规定的统一格式做课堂笔记,连续上交课堂笔记一月。

分析结果:1、成绩特好和成绩特差的孩子课堂笔记比较简单;2、成绩特差的孩子中有相当一部分孩子的智力不差于斯通;3、斯通强调通过笔记的方式强迫自己认真听课,找到并记录教师讲解中不懂的问题,课后想法弥补。

第二轮研究:强化针对性

设计二:

▲以斯通等中等智力学生的课堂笔记为基础,形成3种学生课堂笔记范例:

A模式:只记自己感兴趣的课堂笔记;

B模式:以记录自己听不懂的问题为主,辅之以课后弥补;

C模式:全面记录的课堂笔记。

▲在自愿的基础上建立ABC三个数学学习小组,人数基本相等,按三种方式坚持做课堂笔记一个月。

▲分析结果:1、对中等智力学生而言,课堂笔记能够普遍提高学生学习注意力,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成绩;2A模式对中等智力及以下学生影响不大;B模式对学生成绩影响明显;C模式多数学生无法坚持,但坚持下来的效果极好。

第三轮研究:跟踪性的个案研究

数学成绩提高最快的是两个坐在一起的女孩:白人女孩芬尼和黑人女孩凯瑟琳,她们一起学了速记。纵向跟综研究共三年的结果如下:

1、二者是好友,具有极大的相似性,即性格温和文静,智商中等(108106

2、从9年级到12年级,俩人数学成绩一直十分稳定,并有效迁移到其他学科,尤其是理科成绩一直较好。

3、对中等智力的学生而言,起决定性作用的不是智力,而是以下三个因素:“喜欢”排第一位,“毅力”排第二位,同伴的相互支持排第三位。

提取出共性要素

1、问题:斯通为什么看上去并不聪明却能学好数学?原因何在?其他人能否也像他一样学好数学?

2、预设:通过观察斯通,从学生成长的细节入手,把问题聚集到“课堂笔记”上,形成课堂笔记与学业成绩相关的假设及其预思。说到底预设和预思就是有目的、有步骤、有方法地进行研究;

3、系统:设计了三轮研究,第一轮是简单比较研究,第二轮是明确的比较研究,第三轮是跟踪研究,逐步向纵深推进;

4、方法:形成与自身有效关联并通达于、合式于“研究对象”即学生学数学的路径和方法;

5、观点:从自身所处位置出发,形成明确的观察角度,得出明确(界线)的结论:超越了平均认识和惯常认识。

我们在做教学研究吗?

我们经常做的是“无问题”的研究,因而只能追赶时尚,别人研究什么,我也研究什么;

因为“无预设”就只能事后反思,成为无目的、无意识、无效的反思,一地鸡毛的反思,想当然地反思;

因为“无系统” 、“无方法”就只能浮于表面,或自说自画或人云亦云;

因为“无观点”、“无思想”就只能重复别人的认识,永远无法超越。

中国教师最擅长的“教学研究”

一为解题研究,二为教学内容的分析研究,三为教学方法的研究。这是中国教师最擅长也最典型的教学研究。这种所有人都热衷于、趋之若鹜的“熟识性”的研究类型,完全遮蔽了教学研究作为一种研究的真实内涵和意蕴,使我们的教学研究完全失去了教学研究的本义。

回到教学研究的本义

问题:“发问”就是“追寻”,就是“探索”,也是研究的起始和开端,是真实地进入研究状态的标志;

预设:预设就是“筹划”,是所谓“一切研究都是数学地”的真实含义,而不是“数字的”,预设意义上的筹划进入研究的本质。

系统:形成和建立研究的“关联度”和“区分度”,逐步使研究不断具体、深入和细致;

方法:以特定的方式进入研究对象的环境,接近对象、熟悉对象、描述对象,使研究对象呈现、展示、打开我们所需要的特定外观和性质;

观点:形成超越熟识观点的意义认识和理解。

2、教学研究的空间与维度

教学研究是教育研究最为基本、最为核心、最为重要的研究领域,也是我们最为熟识、研究最多的领域,是众说纷纭、重重遮掩、晦涩不明的领域。是最需要研究,也最难研究的永恒研究领域。在这一古老的研究领域里的重大发现和发明,都将超出所谓的新领域、新范畴、新问题的研究。教学研究具有广阔的研究空间与维度。

走出教学研究单一性的误区

1、研究主题的单一性:除了“创新”、“有效”,我们还能研究些什么?

2、研究思维的单一性:除了“导学”、“导学案”、“学案设计”,我们还能研究什么?学习研究很重要,抽象地研究“学习”还是还原到课堂情境中研究复杂的学习?

3、研究方式的单一性:“案例+分析”、“实践+反思”,无预设的反思使我们完全失去了研究自身特点。

从“问题”来源的多样性看研究的空间

1、从问题形成的来源看:一是“教学现实”问题,即从现实中提取问题,二是“教学比较”问题,从相同的事实和现象的比较中形成问题,三是“教学预测”的问题,从对未来的预测中形成问题;

2、从问题涉及范围来看,有宏观教学问题、中观教学问题和微观教学问题,但三者具有相互转化的性质,反之亦然;

3、从问题的性质来看:有教学理论问题、教学实践问题和教学政策问题,或教学的理论、制度、技术问题等。

好问题的特质

1、面向现实形成问题:从对社会、教育、人的观察中形成和发现问题,是真问题而不是假问题;

2、 发现属于自己的问题,而不是“异已”的问题,要强调在自己的控制范围内能够研究、操作和解决的问题;

3、发现具有研究空间和维度,不要简单地把工作和问题划等号,更不要人云亦云,赶潮流,追时髦。

关于问题的空间和维度

1、要明确三类问题:一是不能研究的问题,二是不好研究的问题,三是能够研究的问题;

2、不轻信肯定性的判断,不轻易否认否定性的判断,对中性判断要有开放性的态度;

3、同一个问题可能具有多维的研究空间,不同的研究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果。

案例:禁止扔粉笔头

某中学化学男教师小B有一绝技,扔粉笔头特准。很多男生喜欢他的课,因为他有这一武功,女生也觉得好玩,都觉得化学课值得期待。后经过“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后,他改正了上课扔粉笔头的毛病,以尊重学生,但学生认为上课不好玩,就开始睡觉和做其他事。他陷入了深深的迷惑。

问题与困惑

什么是体罚?为什么成人认为是体罚,而学生并不认为是体罚?为何学生认为是体罚的现象,却完全没有引起教师的关注和思考?我们认识和理解每天和我们在一起的学生吗?改善教育教学行为,是从抽象的理念开始,还是从研究学生开始?我们凭借什么控制和驾驭课堂?我们如何学会增强知识和教学本身的吸引力?

从教学研究的层次来看

教学研究的不同层次;

1、系统性、体系性的研究;

2、专题性、范畴性的研究;

3、教学实践的整体性研究;

4、教学实践的局部性研究。

提倡教师做教学现象和教学事件的研究

不是学理性、体系性的研究,而是教学日常生活的研究,研究的对象是教学生活中普遍存在的日常经验与具体现实;

不是抽象性、概括性的范畴研究,而是教学外部行为和外部形态的研究,它具有丰富性、多样性和复杂性;

不是完整性和过程性的动态研究,而是片断、细节、现象的描述与分析,属于微观的(而非宏大的)、静态的、聚集式的研究;

不是纯粹客观、中立的描述和分析,而是具有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的主观建构的研究。      

教学现象与教学事件研究的意义

1、呈现教学的外部形态和外部行为,体现教学的现实性、丰富性和多样性;

2、揭示和建构部分与整体、表层与深层、行为与理念、静态与动态的之间关系和意义;

3、具有多次解释和多种解释的可能性,为我们全面而深入地认识和把握复杂的教育教学现象提供参照。

 

具有多维的研究空间

“学生举手发言”涉及到的研究层面:

1、某一个体学习行为的研究;

2、某一学生群体学习行为的研究;

3、教师提问行为的恰当性(与教学内容相结合)与合理性(与学生特质相关)的研究;

4、教学控制类型(涉及师生关系类型)的社会学研究;

5、教学秩序、规则、制度的文化学研究。

形成分析和批判的眼光

以教学日常生活中的平凡现象和具体事件为中心进行研究,可以有效提升我们的问题意识和批判能力:

▲发现教学现象与本质之间的“矛盾和”“背离”;

▲发现教学常态和常规中的不合理因素;

▲揭示“正确”、“权威”肯定性判断的谬误性因素;

▲摒弃简单性思维,建构教育教学复杂性概念……

3、教学研究源始于现实的观察

对于任何研究而言,方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方法是联接未知和已知、不确定到确定的桥梁。方法决定结果:没有方法就没有“确定”的结果,只有似是而非的“观念”和模糊的“联想”。教学研究也不例外。

 

没有方法就没有研究

海德格尔把方法概括为通达对象的道路。我们可以反过来说:没有方法就无法接近对象、分析对象、把握对象(研究对象),更不要说能够真正“通达”对象。不同的方法为我们提供了接近对象的不同途径和路线,有的是直接的,有的是间接的,有的是迂回曲折的。说到底,没有方法就没有研究,不“运用”方法,研究的意义就被取消了,研究与非研究的界线就完全模糊了。中国目前的教学研究正处于这样一种模糊状态,因而“课堂观察”成为最为典型而流行的教学研究,原因正在于此。

观察:一种重要的教学研究方法

1、观察(包括倾听)是一切研究的基本功,学会观察就是学会研究;

2、观察是直接获取“事实”和“现象”的基本方式,客观而丰富的事实是研究的重要基础;

3、在事实观察的基础上所形成的问题具有相当程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所获得的事实具有典型性和说服力;

4、相当一部分研究就是以观察作为主要研究方式。在直接观察的基础上形成了“间接研究”的其他方式。

观察的种类与特点

自然观察:采用完全随机的观察方式,如有经验的教师在课堂中的随机观察;

情境观察:创设特定的情境,如;思维冲突和道德冲突等问题情境,进行某一主题的有意识的观察;

系统观察:根据某一主题,设计相关的观察量表,所采取的整体时段观察、间隔时段观察、瞬时段观察等。

 

案例:“美国某中学学生一天生活”的研究

研究整体设计如下:

对象: “随机”选择本校学生35-45名,每次一名。

概念:“一天生活”,包括进校后到出校前这段时间内受观察学生的全部校内“可观察”活动。

方法:观察法,在学生不知情的情况下采用“全程跟踪”的方式进行。

工具:自制观察量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学习情况,二是交往情况,三是个体行为表现。

成果:美国中学生一天生活行为表现报告,附有三个学生个案报告。

方法的本质

一是提供了如何收集研究事实和资料的规定程序和技术,以保证我们能够获得有效的事实和资料;

二是提供了分析事实和资料的基本手段和工具,以保证我们能够逻辑地获得推论和结论;

三是使“陌生”的事实和资料能够为我们所理解和掌握,从而变化成为我们所“熟悉”的东西。

 

案例:关于儿童合作的研究

关于儿童的竞争与合作,学者认定是儿童发展中的重要社会化过程。前期研究已经认定从婴儿开始,母婴之间就开始合作;学前期在成人指导下进行合作,3岁左右就已经发展出了设定共同目标,进行合作的社会性技能。

问题是:不同文化背景之下,譬如城市和乡村,儿童合作与竞争是否具有差异性?         

案例:“合作板”设计

 

研究设计分三个维度:

对象设计:随机选择两个儿童组(非洲的巴布亚新几内亚),共8名儿童,一个小组(4人)的儿童来自传统社会,生活方式建立在合作的基础上;另一小组(4人)来自城市化的环境,受到迅速现代化的影响。

操作设计:要求四人小组合作画线,要求每一分钟尽可能多地成功画线:即一次画一条通过数字圆圈的直线;每个小组有六次机会。

奖励设计:成功一条奖给儿童一个硬币,前三次群体奖赏,后三次个体(一对)奖赏。

结果统计

结果令人吃惊:在群体奖励的最初3次尝试中,两个小组没有显著区别,而且每一次都有提高;在单个的奖励的后三次尝试中,农村小组每一次合作成功都明显高于城市小组。

结论是否具有普遍性?

研究者用“合作板”继续进行观察性的研究:

墨西哥的乡村和城市儿童;

以色列的乡村和城市儿童;

哥伦比亚的乡村和城市儿童;

黑足印弟安儿童和加拿大城市儿童;

毛利儿童:新西兰乡村与城市儿童。

结果均是前者比后者更具有合作性,从而揭示出:乡村居民更倾向于合作,因为合作与舒适、亲密紧密相关,而竞争与紧张和疏离紧密相关。

方法能够提供和创造新的事实  

理论表明,尊重儿童、保护儿童的自尊是教育的基本要义,但现实中我们常常自认为很尊重儿童了,但儿童经常不买账。问题出在哪里?方法所提供的新事实能够促进理论本身的精细化和完整化。

方法和工具本身也是可以不断发明和创新

 基于对早期儿童动作技能与智力发育之间关系的研究,形成了左上图的基本规律。为我们认识和理解儿童智力的纵向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但运用到实践中实在是太复杂了,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古德沃夫的人形绘制测量表创造了一种简单的工具和方法,与花费昂贵的智力测量结果完全一致!

掌握方法就是学会系统思考的方式

一种方法,就是一种特定的思考方式;

学会一种方法,就是学会一种思考方式;

方法为我们超越日常现象的经验判断,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手段;

因此,做课题从本质上看,就是学会系统思考的方式。

4、教学研究形成新的意义和解释

好的教学研究总是能够提供一种新的认识、新的观点、新的解释和新的意义,而不是止步和停留于事实、现象、经验和事件,是一种超越,即源于事实而超越事实、源于现象而超越现象、源于经验而超越经验、源于事件而超越事件。

追求何种意义与价值

通过教学研究赋予教学以意义和价值,就像人类通过生产、生活、生命活动赋予外部世界以意义和价值一样,这种意义与价值必然是连续的、多样的、丰富的,既有肯定性的也有否定性的,既有过去意义的确认,也有新的意义的发掘,既有历史性也有时代性……很难想像,通过教学研究只形成一种意义与价值,更难想像,如此之多的教学研究只遵循一种意义与价值。

案例:三毛学数学事件的分析

三毛,名陈平,中国著名散文作家,有

《撒哈拉的故事》《稻草人手记 》《哭泣的骆驼 》《梦里花落知多少 》《送你一匹马 》等作品。       

追求“有效”还是追求“关爱”?

从学校教育是一种道德—学习共同体的角度看,二者各说了一半。从学习共同体的角度看,我们把学习作为一种过程和目标,要追求有效性;从道德共同体的角度看,我们把学生成长作为广义的学习,要追求“关爱”(care)。而二者又是紧密相关的:有效的学习需要关爱,关爱需要指向学习和成长,需要关爱基础上的有效。“关爱”比“有效”更具有“教育学”特质,而有效则更具有“工具性”特质。以美国学者诺丁斯为代表的学者以“关爱”来统辖教育教学的所有要素,体现了学校共同体的基于道德和伦理的根本性特征。

少年时的三毛

三毛12岁半,以优异成绩考入台北省立第一女子中学,她自称小学成绩一直很好,在中学时觉得最好的是中文、英文和地理。

学数学的悲剧

三毛上初中的时候,只有数学成绩不好,她感到数学老师的眼睛象小刀总是要向她飞来。她努力要学好数学,使了个小技俩,拼命背数学题的结果,一连考了六个100分;数学老师非常地负责和果敢,由怀疑三毛作弊到揭露三毛,然而让三毛当着全班的面,出尽洋相,从而导致三毛出现心理关闭症。

三毛的感受:缺少安全

这件事发生后,我没有掉过一滴眼泪,也没有告诉我的父母——我在学校受了这样大的精神刺激和侮辱。我情愿这个老师打我一顿,但是她给我的却是我这一生从没有受过的屈辱。晚上,我躺在床上拼命地流泪。这件事的后遗症直到第三天才显现出来。那天早晨我去上学,走到走廊看到自己的教室时,立刻就昏倒了。接着,我的心理出现了严重的障碍,而且一天比一天严重。到后来,早上一想到自己是要去上学,便立刻昏倒失去知觉。那是一种心理疾病,患者的器官全部封闭起来,不再希望接触外面的世界,因为只有缩在自己的世界里最安全。

教师:是侦探、警察还是猎狗?

教师不是侦探,学生不是犯罪嫌疑人。教师用不着洞若观火,明察秋毫,在相当多的时候需要大智若愚,需要聪明地装糊涂;

教师不是警察,学生不是犯人。教师用不着使用警察的方式,教师既没有这样的权力授权,更不能把自己降低到这样的位置。

教师更不是一条盯着学生错误和问题不放的穷凶极恶的猎狗!

意义的赋予:尊重学生        

儿童值得尊重。教育的对象是儿童和学生,他们具有发展的多样可能性甚至是无限可能性,值得尊重。从某种意义上说,尊重儿童和学生,就是尊重教育本身;

儿童需要尊重。尊重是理解和沟通的前提,也是教育和发展的前提,需要尊重。儿童在尊重的阳光中才能更好地成长和发展;

儿童必须尊重。只有在尊重、理解和认识儿童的基础上,教师和教育才能更好地发挥引领作用和规范功能,才能更适度、更有效、更符合规律地发挥教师的聪明才智。

在尊重学生的过程中,教师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从而形成师生互相尊重的教育过程。         

教育尊严源自于师生的现实体验

教育的尊严不仅源自“结果状态”和“未来状态”,也源自“过程状态”和“现实状态”,源自经历着学校生活和教育生活中的人的体验和感受,核心是师生的体验和感受。

认识成果的三种表征

认识效度:以准确性、可靠性、合理性为基本特征的认识成果,提升解决教学实践问题的有效性;

认识广度:以连续性、丰富性、系统性为基本特征的认识成果,开阔教学自身的视界和胸襟;

认识深度:以原理性、概括性、深刻性为基本特征的认识成果,达成教学认识和理解的深度和高度。

认识成果的三种品质

基于自身而又超越自身(情境意识)的意义扩展 ;

基于传统而又超越传统的(文化意识)价值选择;

基于现实而又超越现实的(空间意识)理想追求。

如果能够获得这样的认识成果,就具有了教学研究的较高品质。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