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校园快讯>>文章内容

观名师作文教学,悟读写共生策略

第五届常州市初中语文骨干教师培育站(线上培训)教研活动纪实
发布时间:2021-01-12 阅读量:

2021年元旦,虽天气寒冷,但阳光普照,难得空闲的人们,有着N种休闲方式。亲友聚会,聊聊一年的收获;家人踏访,冬日里觅一线春光;沉醉屏幕,难得玩一个痛快;跨进商场,购一批中意的物品……

常州市初中语文骨干教师培育站的老师们,则更有一种崭新的创意“玩”法:阅读语文行家的课堂教学实录、观摩特级教师的教学视频,在QQ群畅谈着自己的感悟,发表着自己的想法。


刘恩樵老师的示范课《素材好,文才好》,简练而不简单,主要体现在:

第一,种好一颗豆。刘老师在教学之初就强调素材之重要,随即给出例文《有你,真好》,让学生在分析的基础上明确选材之“三要三不要”规则:要围绕中心,不要偏离主题;要真实可信,不要胡编瞎诌;要新颖独到,不要陈词滥调。这三点要求,就是刘老师播在学生心坎上的“豆种”。第二,呵护小豆苗。明确选材要求后,立马围绕《有你,真好》这一作文题,让学生自由写下并讨论自己打算使用的材料。此时,学生答案五花八门,教师却不苛责、不否定,而是用心聆听,不时颔首称赞,而后以一学生所选材料为例,循循善诱启发,因势利导点拨,最终“化腐朽为神奇”:一株孱弱的小豆苗得以健康成长。第三,结出好果实。面对“康健的小豆苗”,刘老师没有“止步不前”,而且“精耕细作”,努力做到“新颖独到”。于是,刘老师又引导学生扣住“你”进行陌生化联想,让学生从熟悉的“你”迁移到全新的“你”,于是,老套的素材顿时“换了新颜”,一篇素材新、构思巧的佳作就诞生了。

1刘恩樵上课.jpg


雷婷老师的示范课《学写传记》,充分展示了教学支架的设置艺术。具体说来,有三大特点:

第一,记忆回溯支架。一般总以为,自己很平常,没有东西值得写。学生自然也是如此,为此,雷老师教给学生向内寻找素材资源的策略,以时间轴的方式回忆自己的经历,尽可能在每个年龄阶段回忆出1—2件重要事件。课堂上,雷老师搭建了一个记忆回溯支架,学生便着这一支架经历了一次写作素材开发的过程。

第二,核心词筛选支架。写作素材丰富,但很杂乱。于是,雷老师采用核心词筛选策略,先依据表格提炼出传记的精神核心,再让学生选择自己传记的核心词,用曲线将相关事件串联起来,让事件连成有表达核心的经历。这样,就能有的放矢地调用或遴选适合的写作内容,有效地组织写作。

第三,结构构建支架。有效的写作,需要渗透关键性的写作知识,辅助学生“怎样写”。为此,雷老师提供了标题设计、结构设计和结尾设计等策略支架和例文支架,给出串珠串铃式、对比式等结构设计参考,最后还用绘制鱼骨图的方式引导学生完成框架初稿。这样,就突显了传记本身的特点,为学生的写作架设了思维轨道。

2学写传记.jpg


周奕老师的示范课《学习描写景物》,依托教材进行写作任务的整合,给我带来一种别样的作文教学思路。

第一,依托教材对知识进行整合。基于“学习描写景物”涉及的写作知识点较多,但是学生在日常习作中却不能很好地运用,为此,周老师将重心放在引导和运用的角度,这样,学生不仅自觉而得体地使用常见的写作方法,而且自如地进行了归纳,可谓一箭双雕。第二,依据实际调整写作训练。教材提供的素材,并非是机械的照搬照抄,而是灵活机动的“随机应变”。周老师就把“学习描写景物”中的三个作文题,做了操作方法上的调整:有的作为主要教学内容开展过程性指导,有的作为作文试题当堂完成,有的作为随笔学生自主选择……这样,既避免了单一枯燥的写作评改模式,又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导向作用。第三,依据学情搭建学习支架。修改作文,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周老师根据学情搭建有效的学习支架,细化过程性指导和评价,让学生的修改能力、写作能力提到有效的提升。特别是设计的评估量表,既让学生明确优秀习作的特点,又为学生改进作文指引了方向,提供了具体可循的方法。

3学习描写景物.jpg


杨晶晶老师的示范课《语言要连贯》,为我们开辟了一条作文修改的新路径。

首先,善思善导,趣味横生。初中生大多害怕作文,硬逼出来的文字,自然缺乏真情实感。杨老师深谙其苦:一思学生真实感兴趣的话题,二思话题与写作之间的勾连,三思文章修改的可行之法,并辅以幽默亲切的引导语,真实有效的写作评价,让课堂妙趣横生,佳作得来全不费工夫。第二,文不厌改,有舍有得。“文章不能一做便佳,须频改之方入妙耳。”然而很少有教师愿意在课堂上做切实可行之导。杨老师舍得花时,授之以渔:一改话题统一,二改衔接过渡语,三改关键词句,且修改要求具体,可操作;特别在增、删、改、换中充分彰显了教师的睿智。于是,无论是修改之作展示,还是收获分享,都做到了“千改始心安”。第三,内外勾连,读写共生。阅读与写作向来是无法分割的,写作课需要借助阅读启发引导,即以读促写。杨老师在课堂上,精心安排两次读写结合,一是阅读《昆明的雨》中关于菌子的文段,把握其中心句:昆明菌子极多,从种类、数量多等角度行文,启发学生通过“增、删、改、换”之法,让文段内容围绕一个话题。二是阅读梁实秋《萝卜汤的启示》的片段,明确要语言连贯,还需要注意句子间的衔接过渡。这种基于写作指导的阅读,有效促进了写作,夯实了写作目标,其最终效果自然是极为高效的。

4语言要连贯.jpg


刘蓉老师的示范课《捕捉“转”机》,其最大的亮点是:

第一,教学设计,环环相扣。刘老师的这堂作文课,通过五个“捕捉”展开:1)“捕捉”鲜亮生活之点滴,创设情境;2)“捕捉”优缺鲜明之病文,激发矛盾;3)“捕捉”经典转折之妙法,开掘方法;4)“捕捉”总结全课之契机,反刍知识;5)“捕捉”学以致用之竞胜心,升格创作。这些环节,初看平淡常见,但细加咀嚼发现:设计精巧,层层深入,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方法,习得了能力,写好了作文,彰显了“转机”的魅力。第二,教学素材,源于生活。刘老师从学生跑步所遇到的常见困境设疑,引发学生思考,从而回归课堂主题,既让学生明确本堂课的学习目标,又能快速进入课堂的阅读与写作实践之中。紧接着,刘老师投示一篇病文,让学生努力找寻文章里面的“转机”,当学生一无所获时,则顺势而导:在我们班级,也有一位男孩,他就急需这样的‘转’机。”这样,进入“转机”之训练,就铺展开来了。

QQ图片20210112190308.png


曹静老师的示范课《准确审题 巧妙立意》,写作指导,极为机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落实审题指导。曹老师采用“一字不放,逐点排查”的审题方法,以半命题作文题目“哦,原来这才是……”为例,逐一分析了“哦”“原来”“这”“才是”等字眼,并通过比较、举例等方式,让学生不但发现了题目字面的意思,找到了题目中隐含的内容,还将审题方法作了一个归纳“分析关键词语,领会言外之意”。第二,夯实选材指导。审题完毕后,曹老师就让学生来做这道填空题,把词语逐一填上。这个过程看似简单,实质上是一个选材的过程。但是,老师的指导到此远没有结束,老师请学生代表把全班的答案写在黑板上,并指导学生“化大为小”,选好切入口,展开来写。这样,学生的选材变得更合理,更切实,把文章内容写得更充实,更具体。第三,着实立意指导。在审题、选材夯实后,曹老师又通过搭建支架的方式,给了学生《朗读者》中关于青春的一段诠释,然后让学生也用诗意的语言,诠释自己所拟的题目,即写一个200字左右的片段。在这一环节中,老师通过有效的指导,帮助学生更好的立意,学生明白了什么是立意,也明白了如何立意。

6曹静三写三评三提升作文教学.jpg


新年伊始,老师们读书乐,写作乐;崭新的2021年,老师们必将一路鲜花,一路凯歌,一路收获!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