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校园快讯>>文章内容

正是一年春好处 读写共生春意浓

发布时间:2024-04-01 阅读量:

  2024年3月28日下午,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课题研究立项课题《基于统编初中语文教材的“读写共生”教学研究》课题组在常州外国语学校开展第三十三次研讨活动。东道主尤建峰老师和新北区孟河中学的吕刚老师为课题组带来了《大雁归来》的同课异构教学展示。

  图片1.png

  尤建峰老师的课堂教学,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问题串联,螺旋上升。尤老师基于本文科学观察笔记的文体属性,建立了阶梯式上升的问题链:作者是如何比喻三月大雁归来时的情境的?文中将雁声描写得情趣盎然的文段有哪些?你在大雁身上发现了哪些大雁具备而人类遗失的精神?我们的大雁中的“我们”包含了谁?几个关联问题如彩珠串联起课堂的教学环节,也驱动学生的认知不断往纵深处探求。

  2.追问及时,节奏自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乏精彩的追问,如“如何看待孤雁呢?”“赌注是什么意思呢?”……这些追问,呈现动态性和适切性,及时捕捉到了学生学习中的盲点,自如地突破了学生学习中的难点。

  3.支架多样,引导有法。教学从《鸟的迁徙》纪录片主题曲中缓缓入境,教师又多次使用关于利奥波德的背景资料来过渡教学环节,还提供了“我发现了___,因为___”的回答范式……这些学习支架为学生的学习创设情境、提供资源、建立策略,让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得以有效展开。

  尤建峰.jpg

  吕刚老师的课堂教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依体而读,因文而教。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自读课文的阅读提示:“本文是一篇富有文学色彩的科学观察笔记”,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要点分别是文本的科学性、文学性与哲学性。尤其是让学生寻读利奥波德观察、推测、分析大雁生活的相关文段,让学生体会文本逻辑严密的科学性,更是教学的一大亮点。

  2.任务驱动,活动充分。整堂课围绕科学观察笔记的特性设计了三个清晰明了的小任务,分别是:仿照《辞海》,用平时的语言介绍“大雁归来”;读出情感,用批注法赏析文中句段;最后是探究“我们”,以写研读哲学性。如此活动,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过程中不断提升语言运用与建构的能力。

  3.对比迁移,思维提升。对比《辞海》与本文的差异、追问“大雁归来”的内容与形式是否矛盾,教师用文本比较、追问、质疑等教学策略调动学生的深层次思维,让学生在读写共生中提升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批判性。

  吕刚1.jpg

  在精彩纷呈的研究课结束后,课题组成员余银爽老师进行评课。她认为两堂课皆做到了以朴素抵达真实、以朴素抵达深刻、以朴素抵达生动,是在新课标实行的大背景下守正创新、不失素心的语文课堂。随后,课题组主持人仇定荣老师分别以“登宝塔”和“登高楼”两个妙喻评价两节课,并提出“自读味道”和“野性的诗歌”这两个点还可以挖掘敲打。

  第33次活动图片.jpg

  课题研讨之路,需向青草更深处漫溯,也需向来时路频频回首。本次活动,让一线语文教师在深耕细研中且思且行,也让读写共生之花更添芬芳。

  (撰稿:赵安  摄影:纪兰  审核:仇定荣)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